产业规模超5万亿,工信部多举措破解软件产业大而不强

源自:第一财经时间:2018-01-22次数:1

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17日在中国软件产业年会上表示,2017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软件产业能力显著提升。但产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人才结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未来将强化创新,夯实产业基础,推动核心技术产业发展。


在谈到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状况时,谢少锋表示,中国软件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软件企业实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从业人员队伍发展壮大,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产业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谢少锋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软件产业在规模、质量、效益上取得了全面跃升,但依然“大而不强”,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核心技术掌握不够深入,核心基础软件、核心工业软件对外依存度大。行业数据积累不足,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亟待增强。资源整合、技术迭代和优化能力有待提升。

此外,产业国际影响力与整体规模不匹配,国际主流生态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有待提升,国际化发展步伐需要持续加快。软件市场定价与软件价值不匹配问题有待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领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紧缺,部分领域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工信部将采取多项举措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谢少锋介绍,主要包括:支持建设基础软件创新中心,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业转型升级等支持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生态的营造;推动工业软件化行动,深入实施百万APP培育工程;发展开源生态、支持优秀开源项目的持续提升;进一步完善软件发展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持续开展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及软件正版化工作,为软件产业发展营造创新环境;推进中国软件名城提升行动,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和资源力量,促进软件产业的集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会上表示,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这实际上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网信领域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是打破现有垄断,使核心技术能发挥作用、有用武之地,最终达到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的必要条件。


倪光南表示,实施市场化引导对于构建信息技术体系来说非常必要。只有通过实际使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做好所有软硬件之间的适配,最终形成一个可实际使用的信息技术体系。当前中国网信领域完全有条件实现从跟跑到跟跑并跑的转变,甚至在某些方面可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十三五”以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方兴未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加速向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渗透应用,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为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整个软件产业规模是586亿元,增长到2017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了14.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5.8%增至28.8%,2017年将超过30%,大概达到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分之一左右。”谢少锋说。

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软件产业收入达到4.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软件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近1/3;实现利润总额6008亿元,同比增长14%;同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税收贡献2128.55亿元,同比增长34.8%。

中国软件产业能力不断提高,集聚效应也非常明显。谢少锋表示,2017年中国的软件自主版权登记量突破七十万件,去年同比增长超过85%,软件研发的投入和全球软件五百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水平在逐渐缩小。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非常明显,东部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总收入比重是80%左右,八个中国软件名城的整个的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60%。